要理解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需从定义、政策逻辑、适用企业类型三个维度拆解:
资质办理详情可直接在线与方圆盛世的客服联系,或电话咨询官方热线:400-090-3278
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的定义
这是政府为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与产业化,针对“首次研发制造、尚未取得市场业绩”的前几台/套或首批次装备(简称“首台(套)装备”),通过财政补贴保费的方式,降低装备制造企业和使用企业风险的政策。
核心逻辑:首台(套)装备因技术新、无市场验证,存在“技术失败、质量缺陷、市场不认可”等高风险,保险公司不愿承保或保费极高。政府通过补贴保费,既帮制造企业分担创新风险(让制造企业敢生产),又帮使用企业降低采购风险(让用户单位敢用),推动国产创新装备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二、哪些企业能申请办理?分两类主体
政策覆盖装备制造企业(供给端)和装备使用企业(需求端),两类主体角色不同,申请条件各有侧重:
1. 装备制造企业(供给端):生产首台(套)装备的主体
需满足装备纳入政策支持范围的条件,同时可作为申报主体(或联合用户单位申报补贴):
装备需“够新、够关键”:
装备需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分国家级、省级,国家级由工信部等发布,省级由各省工信部门发布);
属于国内首次自主研发、国产化替代,或技术参数/性能指标有重大突破(如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通过质量与市场验证:
需通过第三方机构的质量检测、可靠性认证(如行业权威机构检测报告);
属于成套装备、单机装备或关键核心部件,且尚未实现市场销售或销售数量极少(即“首批次”)。
符合产业导向:
符合国家/地方产业政策(如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不属于落后产能或高耗能、高污染装备。
2. 装备使用企业(需求端):采购首台(套)装备的主体
即购买首台(套)装备的制造业企业、科研院所、公共机构等用户单位,是保费补贴的直接申请主体,需满足:
采购装备“对版”:
购买的装备属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内产品;
与装备制造企业签订正式采购合同,且装备已交付使用(完成验收)。
投保指定险种:
需投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或质量险、责任险等政策指定险种),保险需覆盖“技术风险、质量风险、责任风险”等核心风险。
企业信用合规:
企业信用良好,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部分地区要求用户单位与制造企业无关联关系(避免利益输送)。
三、政策执行层级与补贴规则
政策分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补贴资金来源、目录范围、补贴比例有差异:
国家层面:由工信部、财政部、银保监会等联合组织,指导目录为国家级,补贴资金来自中央财政,覆盖全国;补贴比例一般为实际投保保费的30% - 50%(具体看政策细则)。
省级层面:各省(区、市)工信、财政部门制定省级目录(支持本地首台(套)装备),叠加中央补贴或本级财政补贴,补贴比例可能更高(如部分省份中央+省级补贴合计超50%)。
申请流程简述
装备制造企业先申报装备纳入《指导目录》(或用户单位采购后);
用户单位购买首台(套)装备并投保指定保险;
用户单位(或联合制造企业)向当地工信、财政部门提交申请(需附装备信息、采购合同、保险单、检测报告等材料);
部门审核、公示后,拨付补贴资金至用户单位账户。
总结:首台(套)保险补偿是“政府兜底风险、企业创新无忧”的政策,制造企业要聚焦“技术突破+合规生产”,使用企业要关注“对版采购+合规投保”,两类主体协同推动国产重大技术装备从“创新”到“应用”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