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CP认证条件:
1、产品生产企业应为有明确法人地位的实体,产品有注册商标,质量稳定且批量生产。
2、企业应按GMP和HACCP基本原理的要求建立和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并运行有效。
3、企业在申请认证前,HACCP体系应至少有效运行三个月,至少做过一次内审,并对内审中发现的不合格实施了确认、整改和跟踪验证。
ISO22000认证条件:
1、产品生产企业应为有明确法人地位的实体,产品有注册商标,质量稳定且批量生产。
2、企业应按GMP和ISO22000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和实施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3、企业在申请认证前,ISO22000体系应至少有效运行三个月,至少做过一次内审,并对内审中发现的不合格实施了确认、整改和跟踪验证。
双食品认证企业易忽视的细节和应对方法
一、忽视文件记录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很多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各项操作都在进行,但对操作过程的记录却不够重视。例如食品原料的采购记录,未详细记录供应商信息、采购批次、进货日期、检验报告编号等关键信息;生产过程中的配料记录,未准确记录每种配料的实际添加量、添加时间。这种记录缺失或不准确的情况,在认证审核时会让审核员难以确认企业生产流程的规范性与可追溯性。
应对方法: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文件记录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记录的内容、格式与责任人。对记录人员进行培训,强调记录准确、及时、完整的重要性。同时,定期对记录进行审核与整理,确保记录符合认证标准要求。比如,在原料采购记录中,除了基础信息,还可附上供应商提供的资质证明、产品合格报告扫描件等;生产配料记录采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并锁定添加量,防止人工记录错误。
二、未能充分识别与管理食品安全风险
一些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按照常规生产就不会出问题。像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可能忽视加工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未对生产车间的空气、设备表面进行定期微生物检测;在食品储存环节,未充分考虑不同食品原料、成品对温度、湿度的特殊要求,将易变质食品与其他食品混放,增加了食品变质风险。
应对方法:运用专业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具,如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对企业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到销售的全流程进行细致风险识别与评估。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制定相应控制措施。例如,对于加工车间微生物污染风险,制定定期清洁消毒计划,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微生物检测;在食品储存区,根据食品特性划分不同温湿度区域,设置明显标识,安排专人管理。
三、人员培训与健康管理不到位
部分企业在双食品认证时,忽略了员工培训与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新员工入职后,未及时开展全面的食品安全知识与操作规范培训,导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不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操作流程标准;另一方面,对员工健康证管理松散,未及时提醒员工健康证到期续办,甚至存在个别员工在健康证过期期间仍参与食品生产操作的情况。
应对方法:制定详细的员工培训计划,涵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企业内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各岗位操作规范等内容。定期组织培训活动,采用理论讲解、现场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参与度与学习效果,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在员工健康管理方面,建立员工健康档案,记录员工健康证办理、体检情况等信息。设置专人负责健康证到期提醒,在健康证到期前一个月,通过短信、内部通知等方式提醒员工办理续证,严禁健康证过期员工参与食品生产相关工作。
四、食品添加剂使用细节把控不严
在食品生产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个关键环节,但企业容易在这方面出现问题。如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理解不准确,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像在某些不允许添加防腐剂的食品类别中违规添加;在添加剂称量环节,使用的称量器具精度不够,导致添加剂添加量不准确;对添加剂的储存条件未严格控制,将需避光、低温保存的添加剂随意放置在常温、光照环境下,影响添加剂质量与使用效果。
应对方法:组织企业采购、生产、质检等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学习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如 GB 2760、GB 14880 等),明确本企业产品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种类、范围与限量。采购高精度称量器具,并定期校准维护。制定食品添加剂储存管理制度,按照添加剂特性设置专门储存区域,配备相应储存设备(如冷藏柜、遮光罩等),严格控制储存环境的温湿度、光照等条件。每次使用添加剂时,严格按照标准称量,并做好使用记录,记录包括使用时间、产品批次、添加剂名称与实际使用量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