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召开了7月政治局会议,判断了下半年经济形势,给后续工作定了调,其中有关产业政策的内容受到社会很大的关注。
从这次的会议里,可以看到中央为了解决我们产业被“卡脖子”的问题下了大决心,提出了很详细的规划,但是公开报道和大家的讨论都放在了新能源汽车上了,真正的关键点反而没怎么被发现。
那关键点在哪呢?其实就是会上强调的“要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前几年媒体老讲我们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多个门类全都覆盖了,我们什么都能生产。直到华为遇到芯片“卡脖子”,大家才意识到不是每个产业我们都能全靠自己,芯片产业里光刻机企业就这么几家,每年产量也不高、规模也不大,但是人家就是掌握“核心科技“,你没有,上下游就接不上。
这样的情况在其他行业都存在,科技日报之前统计出来至少还有35项关键技术我们没有掌握,其中有的很冷门,有的已经与我们密切相关,比如自动驾驶汽车会用到的”激光雷达“,当然现在已经有几家中国企业在搞了,但这个要是没有,那我们的自动驾驶技术的市场化就会受很大影响。
现在再看,中央这次强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不在小企业,而是专精特新,为的就是要补齐整个产业生态的短板。现在大力解决产业生态短板的问题,对我们各个地方政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0.5%、20.4%,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4万家,其中有4762家成为了行业“小巨人”。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今年以来,国家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支持10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这些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
“专精特新”相关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中小企业。
1、从行业分布看,“专精特新”名单中的上市公司分布数量最多的行业是机械(94家)、基础化工(48家)和医药生物(35家),其中这三个行业的公司市值占所有公司的比重为60%。
2、从市值分布看,“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中75%的公司市值小于100亿元,其中仅3家公司已成长壮大至500亿元市值以上。
3、从成立和上市年份看,“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大多成立于劳动人口红利最好的1998-2007年的十年间,但最终80%的公司是2015年之后上市的,其中2020年以来上市的公司达134家,显示IPO可能对于名单中的优质公司有所倾斜。
中国产业升级趋势,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搭建“时代舞台”。“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正好处于中国产业升级的大背景。
2010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逐步从相对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弱品牌的状态逐步走出产业升级的道路,市场对此也经历了一个从怀疑到相对更明确的认知过程。无论是实体经济中的贸易专业化系数所反映的产业比较优势变迁,还是资本市场呈现的新经济跑赢老经济,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的结构性牛市,都是中国产业升级的良好例证。
而产业升级过程中,中小企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不仅因为中小企业占国内GDP比重相对较高,更重要的是许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也是从中小企业成长而来,借助优惠政策培育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也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全球风口 中金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