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盛世服务项目
图片

政府项目申报


图片

高新认定


图片

资质认证



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全攻略:准备材料与流程详解

一、哪些类型的企业更适合进行碳足迹认证?
1.具备绿色实践基础的企业

例如,已获得国家绿色制造体系认证(如绿色工厂)或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企业,通过碳足迹认证可进一步量化并展示其减排成效。
2.瞄准特定市场的企业

计划进入绿色供应链管理名录、或希望参与政府采购及大型企业招标项目(这些项目对供应商的低碳要求日益提高)的企业,认证可作为一张重要的“绿色通行证”。
3.面向国际市场的制造企业

对于有产品出口业务的企业,碳足迹认证是应对国际“碳壁垒”(如欧盟CBAM)、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工具。
4.碳排放重点行业企业

身处能源、化工、建材、钢铁等高排放行业的企业,认证有助于系统梳理碳排放源,为未来的碳配额管理或碳交易奠定基础。
5.注重品牌形象建设的消费品企业

希望借助清晰的碳足迹数据,向消费者传递环保理念,塑造负责任、可持续的品牌形象,赢得市场青睐。

 

 

二、企业认证需满足的核心条件成功通过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

企业需在管理体系、产品范围与数据核算三大方面达到以下基础要求:

1. 建立规范化的内部管理体系企业应构建系统化的产品碳足迹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架构、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并设立专职人员负责数据收集、核算及报告编制。团队核心成员需掌握国内外主流碳核算标准(如ISO 14067、GB/T 24040系列等),具备独立编制符合认证要求的《产品碳足迹报告》的能力。如内部资源有限,可借助专业第三方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企业所建立的管理体系须运行至少三个月,并持续符合《规则》附件1《企业保证能力》中的各项要求,确保在选定的核算周期内具备完整、可追溯的数据基础。

 

2. 选择符合要求的认证产品当前认证采取“试点先行”模式,优先适用于国家认监委发布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目录》中的产品。重点覆盖锂电池、光伏、钢铁、纺织品、电子电器等减排潜力大、市场需求明确的行业(详见《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公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的通知》)。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政府对试点企业提供最高5万元的认证补贴,企业可结合地方政策择优布局。如企业有多个生产场地或产品规格,需注意认证单元的划分原则:通常按“同一企业+同类产品+同规格+同场地”作为一个认证单元申报,具体需结合产品功能单位在后续专项规则中进一步明确。

 

3. 具备可靠的碳足迹核算能力企业应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从原料、生产、运输、使用到废弃/回收)系统收集碳排放数据,确保数据来源清晰、可验证。

在具体产品类别的专用规则出台前,企业可优先参考《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工信部等四部门2025年1月发布)或生态环境部近期征求意见的相关国家标准(如平板玻璃碳足迹量化标准)开展核算。待专项实施规则正式发布后,再及时调整以符合最新认证要求。

注:目前仅纳入试点目录且已发布专项规则的产品可正式提交认证申请。未列入试点的行业企业,建议提前参照推荐标准开展数据体系建设,为未来纳入认证范围做好准备。

 

更多证书办理详情可直接与在线客服联系,或电话咨询官方热线:400-090-3278

 

三、企业认证需准备的认证委托材料:
-认证委托书(需明确产品名称、种类、规格型号等必要信息);
-生产者(制造商)、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等;
-当生产者(制造商)、生产企业不一致时,需提供委托关系证明;
-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原始设计制造商(ODM)的知识产权关系(适用时);
-产品工艺流程图;
-企业组织机构图;
-主要生产设备设施清单、计量设备清单、投产日期及产能信息;产品生产的原、辅材料清单;
-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数据和信息采集清单(在专用实施规则中另行规定);
-产品降碳方案或计划,应至少包括具体产品的降碳措施;
-按《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企业保证能力要求》建立的相关管理文件或目录;
-其他必需的证明性文件。

 

四、企业推进碳足迹认证的实施路径与价值
1. 系统构建碳核算体系,夯实数据基础企业应尽早建立覆盖“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碳核算机制,范围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运输、产品使用及废弃回收等各阶段。建议引入专业碳管理软件或数字化平台,实现关键排放数据的自动采集与集成分析,提升核算效率与可信度,为认证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2. 协同供应链减排,强化整体碳表现以碳足迹核算为抓手,识别供应链中的碳排放热点环节,推动供应商参与减排行动,如使用清洁能源、改进工艺或优化运输方式。通过建立供应商碳数据共享机制与合作减碳计划,带动全链条低碳转型,系统性降低产品总体碳足迹。

 

3. 传递绿色价值,增强市场差异化优势取得碳足迹标识后,企业可将其作为品牌绿色形象的重要载体,在产品包装、市场营销及ESG报告中突出显示,提升消费者与投资者对低碳属性的认知与信任。此举不仅有助于开拓对环保要求更高的客户群体,也能在绿色采购、可持续金融等场景中赢得更多机会。

 

上一篇:管理体系从认证准备到监督审核 /再认证全过程知识汇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