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盛世服务项目
图片

政府项目申报


图片

高新认定


图片

资质认证



2026年高企复审:3 个月准备方案+6大硬指标

6 大硬指标缺一不可,一票否决制

高企复审实行 “一票否决”,以下 6 项指标必须全部达标,任何一项不满足都将直接失败,企业需逐条自查:

1. 知识产权:“旧的不能用,新的要有用”

知识产权是复审的 “入场券”,但很多企业栽在 “重复使用” 和 “权属不清” 上:

数量与类型:需 1 项及以上 Ⅰ 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集成电路布图等),或 5 项及以上 Ⅱ 类知识产权(实用新型、软著),但要注意 —— 首次认定用过的 Ⅱ 类知识产权,复审时绝对不能再用,必须补充新的 Ⅱ 类或新增 Ⅰ 类;

权属与有效性:专利、软著的权属人必须是申报企业,子公司、关联公司或个人名下的都无效;提前 3 个月核查专利年费缴纳情况,漏缴导致专利失效的案例每年都有;

核心关联:不能只凑数量,知识产权必须能支撑主要产品(服务)的技术创新,比如做智能设备的企业,专利若只是 “一种包装盒结构”,与核心技术无关,会被判定为 “无效知识产权”。

 

2. 研发费用:“算得准、分得清、有依据”

研发费用占比不达标是复审失败的 “头号杀手”,2026 年核查更强调 “精准归集”:

分档达标:近三年销售收入≤5000 万,研发费用占比≥5%;5000 万 - 2 亿,占比≥4%;>2 亿,占比≥3%;同时境内研发费用占比必须≥60%,境外研发费用过多会直接扣分;

归集规范:要按研发项目单独设辅助账,人员工资、材料费、设备折旧等费用要 “对号入座”,比如生产车间的设备折旧不能混入研发费用;共用设备(如实验室仪器)需按工时记录分摊费用,留存工时表备查;

证据链:每笔研发支出都要有凭证 —— 人员工资对应社保记录,材料费对应采购发票(标注 “研发专用”),委托研发对应合作协议和发票,避免 “口头研发、无据可查”。

 

3. 高新收入:“60% 是底线,关联是关键”

近一年高新产品(服务)收入占比需≥60%,但 “凑收入” 的套路已行不通:

技术关联:高新收入必须来自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产品(服务),比如专利 “一种新能源电池充电算法”,对应的收入得是 “智能充电桩销售”,而非普通电线电缆销售;

佐证材料:销售合同要明确产品技术属性(如 “基于 XX 专利的智能设备”),搭配第三方检测报告、知识产权关联说明,证明 “收入来自技术创新”,避免因材料不全导致收入不被认定。

 

4. 科技人员:“10% 是硬线,人岗要匹配”

科技人员占比≥10%,但 “挂名凑数” 会被一眼识破:

岗位合规:只有研发工程师、测试技术员、技术专员等直接参与研发的人员才算科技人员,行政、财务、销售等非技术岗位一律不算,需提供岗位职责说明书佐证;

时长与证明:科技人员需在企业累计工作 183 天以上,社保或个税记录是 “硬证据”,临时找几个人挂社保、无实际工作记录的,会被判定为 “人员造假”。

 

5. 创新能力:“71 分是门槛,短板要补齐”

创新能力评价总分 100 分,需≥71 分才能通过,四大指标各有侧重:

知识产权(30 分):自主研发的发明专利得分最高,受让的专利得分低,低价值专利(如简单改进的实用新型)几乎不得分;

成果转化(30 分):近三年年均转化≥5 项,需形成 “专利→产品 / 服务→销售” 的闭环,比如某专利转化为新产品,需提供产品检测报告、销售合同;

研发管理(20 分):有研发项目管理制度、产学研合作协议、研发人员激励政策的企业得分高,空有制度文件、无实际执行记录的会扣分;

企业成长性(20 分):销售收入和净资产增长率若为负,该项得 0 分,可通过优化前两项指标(如多补充成果转化)弥补分数差距。

 

6. 合规经营:“无重大违规,信用要良好”

复审前一年内,若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直接取消资格;企业可通过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自查,有轻微违规的需提前整改并准备整改证明。

 

更多证书办理详情可直接与在线客服联系,或电话咨询官方热线:400-090-3278

 

3 个月准备方案,材料不缺、逻辑不乱

复审准备需按 “核查→整合→模拟→填报” 推进,避免手忙脚乱:

1. 第一阶段(1 个月):全面核查,补短板

研发项目核查:确认所有研发项目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如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留存立项决议、计划书、实验记录、验收报告,避免项目与领域不符导致研发费用无法认定;

知识产权补充:若 Ⅱ 类知识产权不足,立即启动实用新型或软著申请(6-12 个月授权,需算好时间),优先申请与核心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

人员与收入梳理:统计科技人员数量,补充社保 / 个税记录;区分高新收入与非高新收入,剥离贸易、代加工等非技术收入。

 

2. 第二阶段(1 个月):材料整合,建证据链

按 “类别归档” 整理材料,核心包括:

财务类:近三年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近一年高新收入专项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纳税申报表;

技术类:知识产权证书及技术说明、研发项目资料、成果转化佐证材料(检测报告、合同);

人员类:科技人员档案(劳动合同、社保记录、岗位职责说明书);

管理类:研发管理制度、产学研合作协议、激励政策文件。

 

3. 第三阶段(1 个月):模拟评分,查漏洞

自评打分:对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逐项打分,若总分低于 71 分,针对性补充材料(如增加 1 项成果转化、完善研发管理制度);

交叉核查:让财务、技术、人事部门交叉核对数据,避免研发费用金额与审计报告不一致、科技人员数量与社保记录不符等 “低级错误”;

上一篇:2026高企认定进入 “备战期”:新政修订下,企业如何抢先申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