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IIMC)认证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能帮助企业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形成新型能力,提升竞争力。下面我为你详细梳理一下认证条件和审核流程。
一、认证所需条件与材料
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你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并准备相应的申请材料:
认证条件/材料/具体说明
企业注册与运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良好,成立时间需超过一年。
行业与规模:适用于生产制造类企业,产品行业不受限制。劳动密集型企业人数建议在100人左右,高度自动化企业人数无严格限制。
信息化基础:企业需已具备或计划实施信息化系统(如ERP、MES、PDM等)。近两年对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包括生产设备、信息设备、服务器等)。
管理需求与基础:对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需求,并具备良好的两化融合工作基础。具有其他管理体系(如质量、环境、安全等)认证经验的企业更佳。
企业基本信息资料:如营业执照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近三年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等。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包括体系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体系实施与运行效果资料:如实施策划报告、内部审核报告、管理评审报告、运行数据统计及效果评估报告等。
认证申请资料: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申请书、评定证书复印件(如有)、实施情况报告等。
二、认证核心流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认证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启动与诊断 → 体系构建与文件编写 → 体系试运行 →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 评定机构审核 → 专家复核、公示与发证
1启动与诊断
企业需组建专项团队,由高层牵头,涵盖IT、生产、业务等部门核心人员。通过第三方机构或内部诊断,梳理当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现状,例如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率、数据是否实现跨部门流通等。诊断后需形成《现状评估报告》,明确改进领域。
2体系构建
依据《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搭建适配企业业务的管理体系。这包括:
明确目标:结合行业特点设定量化指标。
流程再造:打破部门壁垒,重构核心业务流程。
制度配套:制定《数据管理规范》、《系统操作手册》等文件,明确各岗位在数字化流程中的职责。
3技术落地与试运行
根据体系规划部署技术工具并试运行:
基础设施搭建:如给生产设备加装传感器实现数据采集,部署MES、ERP等系统,打通数据接口。
小范围验证:选择12个业务模块试点运行,收集问题并优化。
员工培训:开展分层培训,确保新流程落地时“人、机、流程”无缝衔接。
4内部审核与改进
由企业内部审核员或聘请外部专家,对照两化融合标准开展全流程审核,检查体系文件是否覆盖所有核心业务,验证技术工具运行效果,识别不符合项并整改。审核后形成《内部审核报告》。
5认证申请与外部审核
向国家认可的两化融合评定机构提交申请材料。审核分两个阶段:
文件审核:评定机构审查文件的完整性与合规性。
现场审核:审核员实地核查体系运行情况,例如随机抽查生产数据与系统记录是否一致,员工是否按制度执行操作。审核后会出具《审核报告》,企业需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
6认证发证与持续改进
整改通过后,评定机构颁发《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有效期3年。获证后企业需:
每年开展一次内部监督审核。
每年接受评定机构的监督审核。
3年有效期满前3个月申请再认证。
详细信息可直接在线与方圆盛世客服联系,或电话咨询官方热线:400-090-3278
三、认证价值与注意事项
通过两化融合管理认证,企业可提升核心竞争力,系统推动数字化转型,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形成新型能力。认证也是申请国家及省市级相关项目和资金的重要准入门槛,在招投标、市场合作中具有优势,是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及综合实力的证明,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行业影响力。
在准备认证时,请注意:
管理层支持至关重要:高层领导的深度参与和推动是认证成功的关键。
注重实效,而非单纯取证:认证的核心是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真正提升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和管理水平。
文件记录要完整:确保所有活动和过程都有清晰、完整的记录,以备审核。
跨部门协作是关键:两化融合涉及企业多个部门,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