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所得税优惠刚到手,怎么就收到税务核查通知?”这是最近不少高企老板的心头慌。2025年税务稽查力度再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因为手握政策红利,已经成了重点核查对象。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已有超4500家高企被直接撤销资格,补税、罚款、滞纳金跟着来,之前省的钱全倒贴进去。其实税务核查不是“找茬”,而是帮企业守住政策红利的“过滤网”。
PART 01
核心知识产权:别让“凑数专利”毁了资格
税务核查早不是“看专利数量”的年代了,现在拼的是“质量硬不硬”。不少企业突击买专利、找关联方转让,看似凑够了材料,一查就露馅——这类没有真实研发投入支撑的知识产权,会被直接否定,连带着高企资格都保不住。
老板们重点盯这两点:一是专利必须和核心产品(服务)强相关,那些没实质技术支撑的软著、实用新型专利,现在很难蒙混过关;二是确保专利在优惠期内有效,别因为忘缴年费让专利失效,这可是最冤的违规。
PART 02
研发费用归集:90%的风险都出在这,3条红线碰不得
研发费用是核查的“重中之重”,毕竟15%的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都和这笔钱直接挂钩。总结下来,有3条红线绝对不能碰:
• 红线1:乱凑费用 生产工人工资、普通办公费、市场推广费,这些和研发无关的支出,千万别往研发费用里塞。共用的设备、场地,必须按实际使用工时合理分摊,没有依据的分摊就是违规。
• 红线2:核算糊涂 没设研发费用辅助账、不按项目单独归集,甚至记账摘要只写“研发费用”,这些基础问题会直接触发深度核查。建议现在就把辅助账理清楚,每个项目的支出都要明明白白。
• 红线3:比例不达标 这是硬指标:年收入≤5000万,研发费用占比≥5%;5000万-2亿,占比≥4%;超2亿,占比≥3%。别等核查时才发现差一点,现在补还来得及。
关键提醒:每笔研发支出都要有“闭环证据链”——合同、发票、付款凭证是基础,再加上研发立项报告、工时记录、领料单、结题报告,一套材料备齐,核查时才能底气足。
PART 03
高新产品收入:60%占比是底线
高企资格存续的核心指标之一,就是高新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60%。但别以为凑够比例就万事大吉,“收入性质”比比例更重要。
普通工程收入、非技术性服务收入,就算金额再大也不能计入高新收入。老板们要提前准备好产品说明书、技术检测报告,证明收入的“高新技术属性”;销售合同里必须明确技术条款,发票内容要和高新产品对应,这些都是证明“收入合规”的硬证据。
特别注意:计算总收入时要包含非经常性损益,别因为漏计导致比例不达标,这可是低级错误。

更多证书办理详情可直接与在线客服联系,或电话咨询官方热线:400-090-3278
PART 04
科技人员占比:10%门槛要达标,“凑人头”没用
“科技人员占比≥10%”是基本要求,但现在核查更看重“是不是真的做研发”。行政、后勤、生产工人,这些岗位的人员就算挂着“技术岗”的名,也不能计入科技人员名单;兼职、临时聘用的人员,必须满足全年累计工作183天以上才算数。
必备材料要备齐:劳动合同(明确研发岗位)、社保记录、学历证书、工时分配表,说不定核查人员还会随机询问研发人员项目细节,确保人岗匹配。
PART 05
研发组织管理:别让“纸上制度”拖后腿
很多企业有完善的研发管理制度,但都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实际执行完全脱节,这也是核查的重点。比如产学研合作,别只签个空协议,要明确项目细节、经费投入、成果归属,再配上经费支付凭证、合作成果报告,才算有实质内容。
成果转化也不能虚:研发投入了多少,就要有对应的转化成果,销售合同、生产批文、用户反馈都是证明,别搞“空壳项目”,现在税务和科技部门数据互通,一查一个准。
PART 06
认定后别松劲:3年监管期,这些事必须报备
高企资格不是“一劳永逸”的,认定后3年优惠期内都会被监管。老板们要记住,出现这些情况必须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否则可能被撤销资格:
• 企业名称、核心业务发生变更;
• 发生并购、重组等重大变动;
• 核心知识产权或核心研发人员流失;
• 出现重大安全、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这类情况会直接触发资格撤销)。
PART 07
老板必做:11月紧急自查3步走,现在动手还不晚
1. 核数据:把研发费用辅助账、年度汇算清缴申报表、审计报告拿出来比对,确保核心数据一致,别出现金额、项目明细冲突。
2. 补材料:针对2025年第四季度的研发项目,补全结题报告、工时分配表、设备使用记录,确保全年研发流程闭环。
强关联:梳理知识产权和高新产品的技术关联说明,补充检测报告、客户反馈,夯实高新收入的“技术属性”证明。




